2018“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诉“中国梦”

  • 2018-07-21
  •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 标签: 学术新闻   

盛夏七月,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湖南长沙火热举行,全球118个国家141个赛区的152名选手,在为期一个月的复赛与决赛中比拼汉语“功夫”,争夺全球总冠军。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肤色,但都能说一口标准的中国话,都有一个“中国梦”。


  2015年,南美小伙保罗获中国大使馆奖学金到中国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这位身高1米92的年轻人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饺子。刚到中国那晚,他要从北京首都机场打车去酒店,因为不会说中文,不识中国字,他只能“指手画脚”地跟司机比划,差点付错车费。



  为尽快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保罗在第一学期每天都会去咖啡厅,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跟中国人交朋友、聊天。


  如今,保罗不仅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还是一个“北京通”。凭借扎实的汉语功底,他成功晋级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15强。


  “学中文,就是要敢张嘴,不要怕说错。”保罗说,希望将来能到中国当一名大使,在哥斯达黎加和中国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22岁的陶新富来自缅甸,自学中文六年,会唱400多首中文歌曲,被称为“行走的中文点歌机”。他的中文启蒙缘于喜欢唱邓丽君歌曲的妈妈。


  热衷中国传统音乐、擅长二胡演奏的英国绅士江明思喜欢中国诗词《望庐山瀑布》和《孤芳自赏》。因为家人不理解中国文化,他最初学习中文遭到了反对。


  “学了一段时间后,中文成绩很好,全家开始支持。”这位学霸学习汉语有自己的小窍门,他经常把两个近义词一起记,比如名声、名誉、声誉。


  今年26岁的董娜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攻读医学专业,洞箫是她最擅长的中国乐器。“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就是听不懂,常常崩溃得想要放弃。”董娜说,她坚持每天听中国广播、看中国电视剧、听中文歌曲。


  在学汉语的路上,董娜还闹出许多笑话。她的第一个中文名字是自己根据英文名“Gina”直接翻译的。

“那个时候,我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我用搜狗写ji,选择第一个汉字(鸡),然后写na(拿),我就叫了自己鸡拿。太囧了!这个名字居然在网上用了一个月。”董娜说,她还总是记不住“鸡蛋”这个词语,总是写成“混蛋”,导致自己在网上的中文心得分享中出现了“我吃了混蛋”。


  毕业后,董娜想留在实习医院帮助来看病的新西兰华人。“他们有的不会说英文,如果我能用中文跟他们交流,他们会更方便。”


  法越混血美女潘明花是个语言天才,普通话和广东话都说得很好。她的目标是在中国长期工作和生活,并希望进入联合国的相关国际组织工作,专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新西兰“小姐姐”安然和俄罗斯小哥鲁斯兰,未来都想从事国际贸易,促进中国和所在国发展。


  中文名取自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法国人安东篱,学习汉语是为探索中国文化和历史,目标是要在中国读博士,为发展中法文化交流做贡献。(完)


论文发表,上早发表期刊网  www.zaofabiao.com


上一篇:湖南吉首大学-精准扶贫,着力互联+教育发力
下一篇:北理工学子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项赛金奖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