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的嬗变 对于查找参考文献的影响何在

时下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衰落,纯粹阅读兴趣已被各种功利实用阅读所取代,社会文化浮躁是一个重要原因。论文的参考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了。具体而言,阅读载体提供“超级注意力模式”形成的技术条件,从电子阅读器到电脑阅读,从iPad阅读到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设备提供更为多样和更为有趣的阅读方式,使阅读变成“悦读”,暗中“引诱”人们不断“刷屏”。

电子文本不同于单调纸质文本,是“超文本”,它有多重链接、分叉选择和非顺序性等特征。“多重链接”指原文本与诸多副文本密切关联的网状结构,在阅读原文本同时,可链接许多其他副文本,改变了一个孤立文本的静读,进入无限可能的信息丛林;“分叉选择”指阅读选择多样性,电子阅读无一定格式,这是多重链接必然产物,所以新的阅读方式往往是发散的、离心的,充满偶然性和可能性,有趣得多、丰富得多;“非顺序性”是指,电子阅读不同于纸质阅读的线性逻辑,它是跳跃性的,甚至非理性的,这不仅是认知对象特点,亦是主体认知方式特征。所以在依靠电脑输出论文的形式下来看,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这种电子文本的参考方案。

 

历史地看,人类阅读文化经历几次重大转变。一次是从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转变,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关节。今天则正在出现另一个转变,从印刷文化向电子媒介文化嬗变。比较来说,印刷文化所孕育的是一种沉浸式阅读,其认知模式是深度注意力;而电子媒介催生一种全新浏览式阅读,它所建构的是超级注意力模式。浏览式阅读在不同对象间切换转移,无法忍耐阅读单一文本时的长时间单调。这颇有些像人们的美食体验,品尝美味佳肴之后,对粗茶淡饭便难以忍受。同理,习惯于浏览式“悦读”之后,对单一文本的长时阅读便会感到乏味而难以持续。进一步,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开阔一些,不难发现超级注意力认知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接受的普遍方式。各种短小信息形式的流行最能说明问题。比如,为什么今天散文比其他文体更受读者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散文短小精悍不拘一格,恰好顺应今天超级注意力所建构的阅读习性。再比如,各种读本、文选流行,究其缘由,恐怕也是因为其内容丰富、篇幅不长而避免了单一、单调。微博取代博客又是一个例子,微博百多字限制不只是篇幅容量指标,更是人们阅读习性变化风向标。微信、短视频风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一变化。

 

毫无疑问,便捷的电子阅读有其明显优势和特长,今天要拒斥电子阅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它已经或即将成为阅读主导形态。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扬长避短,切实改善阅读生态,在浏览式阅读盛行的时代重构人们沉浸式阅读的习性。因为做学术研究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获得更丰盈的文化知识。


提倡为读而读的价值理性,制衡阅读工具理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早在上世纪初就断言,纯粹出于兴趣、信仰和爱好的价值理性衰落了,而少投入多回报的工具理性则大行其道。这也是因为论文撰写者其目的在于评职称和为了顺利毕业这也的功利心作祟。对当代阅读文化而言,韦伯预言也同样有效,越来越多的阅读不再出于纯粹兴趣、信仰和爱好,而是出于各种各样实用功利目标,培养为阅读而阅读的冲动,也是改变当下阅读生态一个可能途径。鼓励人们亲近纸质书籍,提倡拥有个人纸质藏书和个人经典书单,并坚持每日静读实践,有助于培养专注力,更能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科学家推进YISEL亚基中位标签定位法
下一篇:2019考研你已经行动了吗?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