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生活化方式课题探索
- 2018-01-25
-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 标签:
幼儿期的孩子,一方面,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另一方面,明显具有这一阶段特有的年龄和行为征象。这使得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又应兼顾其认知经验。鉴于此,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方式,最契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本文提出这一课题的探索思路,希望藉此实现幼儿教育的突破,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品质,并引领他们在模拟社会实践中,一天天地快乐成长。
朱永新教授提出“朴素教育观”,认为教育原本是生命的自然形态,而人们往往将它复杂化,结果适得其反。幼教《指南》也提示我们: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需求,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才能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看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对幼儿来说,最合适不过。我园尝试“生活游戏融合”的思路,立足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生活游戏融合,激发幼儿兴趣
“全人时代”的教育背景,要求我们从幼儿时期开始,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这也是家庭、社会和幼儿成长的需求。不过,囿于幼儿的年龄状况和认知水平,我们不可能像其他阶段教育一样,立足于抽象原理和知识层面进行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老师,尊重孩子已有的生活认知,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方式,将生活化、游戏化融会贯通,能让孩子在不断互动中发展成长。事实证明,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以幼儿科学活动“认识光了解光”为例,考虑到《指南》解读中指出的:“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足以看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因此,我将生活和游戏合二为一,进行“寻找光朋友”科学活动的预设和组织。我引导幼儿从生活现象入手,体验生活中蕴含的光的知识。再结合课堂游戏“寻找光朋友”,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立体化。孩子们找到阳光、灯光、水盆中的光点、小镜子折射的光、手电筒光柱等,用“找啊找啊找朋友”的游戏,进行光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思考。这种教育活动和内容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实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目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可与接纳。
二、生活游戏融合,培养幼儿品质
生活与游戏融合,在孩子品质的培养上,也颇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不少一线老师深有体会:对幼儿而言,感恩、宽容等品质教育,仅用传统的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或许还适得其反。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方式,反而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确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记得陶行知先生的作品《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提到针对幼儿进行教育,要让孩子多玩玩游戏,多感受生活。可见,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方式,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方面,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不少教育大师提倡的“南风效应”,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教育如同凛冽的北风时,过于简单严肃的方式,只会让生性自由活泼的幼儿反感;反之,教育如同温暖的南风,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开展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施教课程,反而更能触动幼儿的内心。合理的游戏,会成为幼儿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途径,也是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的最好机会。我园将德育内容游戏化,利用传统的节假日,吸引幼儿参加手工制作等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感受友情、亲情和师生情,逐渐地培养懂得感恩和回报的美好品质。
三、生活游戏融合,引领幼儿实践
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教育方式,还能够锻炼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人,生来便是社会的构成细胞,实质上,从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便已经在观察和倾听中接受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帮助幼儿继续探究生活,充实知识和能力,不断走向社会的过程。幼儿园的游戏和生活,毫无疑问,都应当是孩子探寻社会生活的出发点。每一个幼儿,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作为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可以将教育生活化,以游戏的形式,丰富教育的内涵,传递教育的温情。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探究式社会实践,在我园“幼儿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中,收效特别明显。幼儿选择警察、教师、厨师、医生等喜欢的职业角色,以虚拟的游戏场景,体验缩小的成人世界。在小医生、小警察、小老师、小厨师的游戏活动中,他们体会到服务于人的快乐,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相应的职业规则。或许,这会是她们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或许,孩子们心中懵懂的职业梦想种子,未来会落地、生根和发芽。
四、结论
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确需要生活与游戏结合。我们既可以借助生活,获得生动的教育素材,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巧妙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品质教育。当教育内涵得以拓展后,不但惠及孩子的当前学习和成长,还能够锻炼初步的实践能力,增加孩子的亲社会性。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化的游戏,也可能会被他们所淡忘;孩子不总是孩子,他们会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坚持生活与游戏融合的课题方向,陪他们走在发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