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文成果与科研投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论文是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形式,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函数对我国高校的科研论文产出进行了定量考察,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论文成果的因素主要是人才投入的数量和质量, 尤其是高级职称的人才投入状况。根据这样的结论, 提高高校论文产出的工作要和提高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及调动学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结合起来, 而相应的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设, 也要落实到如何系统地改善人员的能力动力状况上来。
一、高校科研的投入产出形式
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高校承担着原始创新( 知识创新) 和集成创新之重任。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70% , 重点项目的50% , 承担国家973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 高技术计划项目35 %,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 ; 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授奖总数的50%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授奖总数的34. 5%,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授奖总数的26. 3%; 高校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 占全国总数的78. 77%。[ 1] 这些事实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一支主力军。
目前高校的科研结果评价以量化指标为主。如社会上比较认同的高校科研实力评价要素包括: 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质量, 所申请的课题层次和课题数量, 专利数, 专著数等有形的指标。但高校科研活动是一项多投入( 人、财、物等) 、多产出( 论文、专著、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不同形式) 的复杂活动, 对其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学者对高校的科研的投入产出转化的具体要素指标都有不同认识。本文将一些学者对高校投入产出的形式总结如表1 所示:
可见, 不同学者对高校的科研产出形式虽有不同的认定, 但都将论文成果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产出形式。另外, 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 , 在高校科研成果的组成中, 人文、社科类中31. 4% 数量为论文形式, 理工农医类成果中也以论文居多, 占总成果数92. 6%。因此将论文作为高校科研成果量化评估工作重点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高校论文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
为了探求高校的论文数量和什么因素相关, 我们利用投入产出函数来进行分析。投入产出函数是在生产理论中提出的, 它主要用来表明一组具体数量的投入要素的组合所可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投入产出函数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即当固定投入不变时, 如何将不同投入分配到不同的资源上并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才能获得较高效率的产出。借助投入产出函数对高校论文产出进行研究, 可以分析不同投入要素对论文成果产出的贡献比例以及何种资源组合形式最具有效率, 这对提高高校科研投入的利用效率具有现实意义。在此, 笔者选取了三个不同方面的科研投入形式来考察其对论文成果的产出影响。
1. 科研投入经费数量
科研投入经费是高校科研投入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对于某些理工农医学科的研究来讲, 由于实验条件的要求, 如果没有相应的科研经费的投入, 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人文社科类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必要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也需要相应的财政支持。因此, 本文选取科研投入经费数量作为影响论文产出的其中一个变量进行讨论。
2. 人力资源投入
发表论文尤其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一项极富创新性的工作, 因此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要求是非常全面和综合的。目前, 我国高校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可以分为教师、专业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将投入人年数作为高校科研投入中的一个变量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也是符合我们日常的判断。
3. 课题数量
高校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科研成果形式是课题, 课题成果数量和论文成果数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对课题数量和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还是很必要的, 它会使高校在进行科研投入时分析更加科学, 决策更加理性。
三、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
在该研究中, 我们选择了2005 年各省高校在科研上的投入和产出的统计数据, 数据根据2005 年5中国教育年鉴6 中的数据汇总分类得来, 其中样本
量包含31 个省, 样本统计的变量包括高校的论文产出, 高校的课题数量以及高校投入的科研人年数, 投入的科研实验经费等数据。
1. 多元线性回归
利用以上数据, 我们用回归法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论文成果数量作为因变量, 将高校科研投入的人年数, 高校投入的科研实验经费,高校课题数量作为自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采用SPSS 默认的/ 向后回归法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采取的是置信水平在0. 1 下的双尾检验。首先进行方差分析, 得到的结果如表2 所示。可见, F 值都非常高, 显著性水平为. 000, 说明在该回归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回归模型有效。
其次进行对回归方程系数的预测及T 检验( 如表3 所示) , 我们发现只有投入人年数( B= 1. 936) 通过检验进入回归方程, 这时T 值达到了16. 729, 投入人年数和论文发表数量具有正向的线性相关关系。而课题数量和投入的科研经费均未进入回归模型,这说明, 科研论文的数量主要和一个学校投入的科研人数有关, 而其他因素虽然和论文数量有关, 但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再次对获得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时,R2 的取值为0. 906, 说明投入人年数这个因素对论文成果的解释力度达到了90. 6%, 该变量能够进入回归模型, 且能作为论文成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对获得的回归模型的自相关性进行Durbin- Watson 检验时, D- W 检验值为1. 975, 非常接近2, 因此认为自变量之间的残差相互独立, 排除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对该模型进行整理可得:Y1= 379. 107+ 1. 936X( 其中Y1 为论文数, X 为科研投入的人年数)
2. 对上述模型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根据上面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影响高校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因素主要是高校投入的科研人员数,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员的贡献更大一些呢? 由于论文产出往往需要数年的知识积累, 因此根据不同人员的技能水平来分类探讨其贡献程度是有必要的。按照我国的职称评价体系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层次和类别, 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属于高级职称, 而讲师、助教等属于非高级职称。我们将投入的人年数划分为两个变量, 即投入的高级职称的人年数和投入的非高级职称的人年数两类来进一步研究其和高校科研论文的关系。我们采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与上面略有不同, 即采用的是/ 强行进入法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对获得的回归模型的自相关性进行Durbin -Watson 检验, D- W 检验值为1. 73, 接近2, 因此认为自变量之间的残差相互独立, 排除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对该模型进行整理可以看出:
( 其中Y1 为论文数, X1 为科研投入的高级职称人年数,X2 为科研投入的非高级职称人年数)
四、研究结论和解释
1. 论文产出数量主要受到投入的人力数量影响。也就是说, 一所学校投入到科研上的人力总量对该学校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效应显著, 它对于一所大学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起决定性的作用。论文成果是集中创新性的体现, 因此必然和人员的投入直接相关。
2. 在科研中, 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的投入虽有相关, 但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 其一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大部分集中于课题或相关的项目, 这导致在论文上的直接科研投入不够;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在于高校中对于论文的直接奖励力度较弱, 例如很多高校在进行科研奖励时,着重把奖励的重点放在专著和课题等方面。
3. 论文的数量和课题的数量并不直接线性相关。在相关性统计中, 虽然随着课题数的增加论文数是增加的, 课题的总数和论文的总数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究其原因, 可能在于虽然很多论文是作为课题阶段性报告发表的, 但由于我国的课题结题时的形式灵活, 很多课题并不是以论文作为其直接产出的。
4. 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对论文产出数量具有不同的贡献程度, 其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是论文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在高校科研中, 作为投入产出重要衡量指标的论文大多数是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产出的, 这可以用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递增理论进行解释。在科研中, 高级职称中的人员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和科研的深度, 因此进行科研研究时, 高级职称的人员的投入产出效率会增加。
五、对策分析
上面不同的结论反映了高校论文科研状况的不同方面。论文研究工作是一项主要依靠投入人员素质的工作, 因此, 研究其产出的影响因素, 要和人的特点结合起来。人员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在科研能力上, 其二则表现在其对科研工作的主动性投入上, 见图1。对提高高校论文成果的对策性方案的分析, 也要落实到人的能力和动力的提高上来。
1. 培养非高级职称人员论文研发能力
非高级职称人员由于能力的欠缺在产出数量低于高职称人员,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要放弃对非高级职称人员的激励工作。对于高校科研来讲, 培养梯队人才是取得可持续的科研成果的必要保障手段。科研工作是长时间的累积性工作, 其中会遇到不少成长的瓶颈, 高校管理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手段来鼓励相应的基础性积累工作, 如采取各种形式来促进专家对科研人员的个人指导, 建立科研人员信息沟通的基础平台等方法, 来提高基层人员的研发能力, 保持其研发兴趣。
2. 通过激励高级职称人员提高其研发动力
由于能力积累层次的不同, 较高职称的人员在产出效果上明显高于较低职称的人员。但很多院校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虽然有了相应层次的研发能力, 但并没有相应水平的研发产出。这与其研发动力的不足有关。高校中科研产出较高的人员常常凭着个人对某领域的兴趣、才能进行长期的努力, 并获得相应的研究结果, 这种动力保持依靠的完全是个人特征。如果能将组织的正式影响机制纳入进来,通过组织对高级职称人员的激励措施来保持其高研发动力, 则是提高高级职称人才论文产出的有效手段。
3. 健全评价机制, 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相
关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导向的针对性科学的评价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设计, 要提高论文产出也要考虑相应的这两个问题。目前, 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相关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导向存在着模糊性的特点,在本研究中就发现经费和课题评价形式不能直接促进论文产出。这个问题反映的是科研激励机制的整体设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设计激励机制中, 要考虑三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是要激励的具体的评价要素; 其二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针对各种指标的奖励力度; 其三要从整体体系的设计来反映学校科研发展的思想。将这三个问题和资金利用效率结合起来, 从合理性、协调性的原则出发来建立整体的评价机制。
总之, 根据我们对高校论文科研的定量研究表明, 提高高校论文产出的工作要和提高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和调动学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结合起来。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研评价模型时, 也要落实到如何系统地改善人员的能力动力状况上来, 否则难以全面调动人员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李苏. 高校科研评价模型研究[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 11) .
[ 2] 邹良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 03) .
[ 3] 国家教育部. 中国教育年鉴2005[ Z]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 4] 赵正洲, 王鹏. 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投入) ) ) 产出的定量研究[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 02) .
[ 5] 王晓红, 王雪峰. 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关系中的边际收益递增现象[ 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 04) .
[ 6] 白小萱, 王文生, 卫民堂. 研究性大学科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J] . 情报杂志, 2003, ( 01) .
[ 7] 王章豹, 徐枞巍, 李姚矿, 吴骏. 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J]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 01) .
丁宁宁 王红梅
(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