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抄袭、剽窃之根源探究
伴随着硕士研究生论文抄袭、剽窃现象的弥漫,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产生的根源值得我们探究。本文认为其根源主要体现在有市场需求、扩招忽视培养质量、管理不够完善、互联网也成为途径等四个方面。因此针对现存的问题从加大法律力度管理、加强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导师的示范行为、实行导师责任制、研究生培养采取淘汰制度、规范学术行为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突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采取研究生扩招政策,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研究生学术素养不够,学术行为不端正,科研水平下降,论文抄袭、剽窃等现象。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论文抄袭、剽窃现象的弥漫及其根源分析
1.论文买卖和非法学术期刊有市场
据《长江日报》2010年报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开展了3年多的关于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专题研究。我国国内2008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248万篇,而每年有论文发表需求的各类研究员、学生达1180万人。为满足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只能求助于网上或网下的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这一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论文买卖市场为那些想要毕业,想得到学历文凭的人大敞方便之门,其中有的因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在限定的时间内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有的在职研究生,因忙于工作,没时间去搞研究写论文,只好花钱去雇人代写;有的为了评职称和各种奖励,铤而走险,花钱买论文,将从论文买卖市场提供的论文,换上自己的名字,根本不看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就急于发表。非法学术期刊为了获取私利,不顾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非法买卖论文以及以高额的版面费谋取私利,不交钱不给发,发也要等上半年或更长的时间。而期刊类型不同,收取的费用标准也迥然不同。研究生为了在学校获得奖学金等荣誉或者为了在三年或两年半内顺利毕业后找到工作,不想延期毕业。这就为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的留下了存在空间。只要有想花钱买文论、雇人写论文、花钱发论文、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潜在人群的存在,该类市场和非法期刊将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难以根除。
2. 研究生不断扩招,却忽视了培养质量。
伴随着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加,扩招趋势也随之到来。我国硕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以 2004 年为例,2004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3 万,比上年增长20%。到了2010 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数量再次攀升,达到 140 万,较2009 年增加 13%, 比 2004 年报考人数增加约 55.5 万。2010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 46.5 万,与 2009年基本持平。一些学校开始申报硕士点,新的专业被授予硕士学位;一些教师通过考核,成为新的硕士生导师。扩招使高等教育发展中注重数量上的扩大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据 2010 年 8 月 25 日《长江日报》报道:《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问世,书中爆出博导最多指导 47 名博士的惊人现象。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某些专业的硕士生导师跨专业带学生,最多能带 10 人甚至多达 20 人左右。而这些人往往在学校或学院里从事一定的行政职务,学术、行政双肩挑。试想一下这些领导们,一边从事行政事务,一边又带这么多的研究生,甚至还要带几名博士研究生,即便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他们能放下手中无数个工作和会议,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教学中,真正能够依照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可想而知,其实这很难做到。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研究生导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严格要求,兢兢业业地指导学生写论文,不要减少甚至是不引导,任学生自我发挥。研究生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拒绝抄袭和剽窃,虽然我们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自己在动手实践和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更为客观而科学的结论,切忌不可随意编撰和捏造。
3. 研究生的入取和管理不够完善。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我国一些地区清查出的干部假文凭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深圳市在已经查验的44213 人中,验出假学历(学位)证书 107 份,非学历(学位)证书 719 份。成都市在副处级以上干部文凭的清理中,发现450 余名干部的学历、学位“注水”。一些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干部热衷于上高校的研究生班,出现学习由秘书、司机代劳,学费公费报销、考前请客吃饭、考后电话不断等怪现象。 尤其是在职研究生培养多是单位委托培养,或是自费上学,每年都会向学校交一定数量的学费。一些学校为了最大限度的盈利,对在职研究生的入取条件适当放宽,只为多招几个。而往往这些在职研究生,因忙于工作,很难保障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他们会选择性的修部分课程,对于一些选修课或是公共课则不上课,甚至几乎所有的课都不上,就是考试的时候去学校或是写论文时去找导师指导,平时与导师通通电话。这些研究生,大多数是为了获得文凭、好评定职称、涨工资、升职等个人的功利性目的而选择学习,其学历的注水现象可见一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一些研究生入取和培养过程中管理不够完善等现实。
4. 互联网成为论文抄袭、剽窃的帮手。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脑成为研究生学习的得力助手。研究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看视频、听音频,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和事实,这些可帮助学生收集相关论文和学习资料,从而激发思维、开拓视野,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可见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也为一些人抄袭、剽窃论文提供了方便条件。我们只要轻轻地敲击一下键盘,把自己想要找的内容输到电脑上,大量的文章就会涌现出来,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如此,一些人就可以把别人的文章拿来参考、加以修改或重新组织、更有甚者直接大段地罗列、东拼西凑地“拼”出一篇新文章,不仅没有注明引用的出处,也不检查内容是否充实、思路是否清晰,甚至格式是否合理等都不管,便开始沉醉于完成论文的喜悦之中。的确互联网为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需要提供信息、娱乐和交流的平台,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但我们一定要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不能为了自己不道德的目的,而错误或非法地使用互联网。
综上所述,造成研究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剽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能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地对待学术研究,不在学术研究上犯错误。
二、研究生论文抄袭、剽窃现象的应对策略
1.加大法律力度,制裁论文买卖市场。
目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已经弥漫到各层级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的校园里,无论是本科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文章或毕业论文乃至有些学校的领导、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现象。由于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期刊的存在,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丝毫不顾国家法律,知法犯法,非法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转让给别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颁布有关法规,取消这类论文买卖市场,依法处置那些创办非法期刊背后的始作俑者。
2.加强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
与日俱增的考研报名人数,以及研究生录取人数的不断扩招,导致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有的教师带的学生过多,师生之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很难真正沟通,彼此了解。同时,这也不利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导致研究生论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为此,我们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部分优秀的年轻导师,或是有着较强科研能力的导师,只要他们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过硬,可以适当地破格评定职称,以填补研究生导师的缺口,以便减轻那些带好几个学生的硕导或博导的压力,为他们创造大量的科研、教学、创作和指导学生的时间。年轻骨干导师的加入,必将为整个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朝气和活力。
3.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染学生。
古人曰:“严师出高徒。”只有教师具备认真的学术研究精神,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和研究的榜样,就能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教学生要躬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用心观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端正自己的学术行为,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尤其在学术方面,教师不能袒护和迁就学生,而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术行为,注意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善于沟通的导师,才能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真诚对待、共同合作。
4.学校要依法规范师生的学术行为。
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学术宣传工作,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的治理和打击力度,对严重侵害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据《北京日报》,中国农业大学规定,自2010年始,一旦研究生发生侵占、抄袭、剽窃、盗用他人学术成果或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学生面临着剥夺学位、开除学籍等处罚,相关导师也将被停止招生资格一至五年,甚至可能被取消导师资格。我们可以借鉴或推广这种做法,把国家的规定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出台适合本校的教师、学生的学术行为管理办法,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学术研究。
5.实行导师责任制。
2010年4月13日,据《京华时报》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公布了一个文件,实行导师责任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如研究生论文抄袭剽窃,指导教师也将连带受罚,甚至会缩减所在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如果实行导师责任制,可以引起教师对学生学术行为的高度重视,他们会对学生的文章或是毕业论文严格把关,这一制度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不重视,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而是任其碌碌无为,学生在学校不仅浪费了三年时间,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由于缺乏学术研究能力,最终也会陷入无法就业的窘境。此外,学生缺乏科研能力,也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形象甚至会限制招生或是取消其导师资格。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学术论文严格要求。从而保证在师生良性互动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学术研究路上共同成长。
6. 研究生培养应构建“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
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以来,南开大学淘汰的博士生累积共达 168 名。据《长江日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将对307 名“超学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退学处理。此次拟清退研究生占研究生总体的 1.7%。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后,为了更快、更多地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我们只注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却忽视了硕士生、博士生的质量。学生只要达到录取分数线进入复试后,通过面试就可以顺利被学校录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学校期间其各方面的表现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动态的,难易估量。所以我们要对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严格把关,对学生的学术、科研、创新、实践、品德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的动态考察,其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一个硬性指标。论文要符合极为规范的学术标准。导师一定要加大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和要求,让学生在三年或五年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培养出浓厚的科研兴趣,学到真本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淘汰机制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再是通过考试进入学校成为一名研究生或博士生就能拿到文凭。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进行综合考量,即便以高分考入的学生,甚至是公费生,如果在学校期间不努力、不奋发向上,对科研不重视,那么最后也不能顺利毕业。同时要规范在职研究生入取条件,学校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对在职研究生降低入取“门槛”的,一定要依照和实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此外也要加强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建立相应的升学与评价制度,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把入口淘汰过渡到过程淘汰。当然,我们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淘汰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负责,督促学生其学习,形成竞争意识,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要想真正解决研究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剽窃这一现象,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要形成一股合力,让全社会刮起一股人人参与、尊重科研、实践创新、践行正确的学术行为之风。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赵元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