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学术不端的底线与诚信丧失

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新作《共同底线》。他的大作中所说的共同的底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遵守的基本架子体系,主要包括“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这些基本普世价值。在秦晖看来,这些“共同的底线”是“应然”而非“实然”。它绝不是中间道路,也不是第三条道路,而是必须遵守的、不可突破的价值底线。由社会的共同底线我想到学术界,我们学术界有共同底线吗?如果没有,缺失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越演越烈的学术不端现象与共同底线的缺失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呢?

一、学术界的共同底线

在中国各个科研院所、各个学术研究结构中,在人才选聘、入职教育、职称评定、人才工程申报中,虽然不乏职业道德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抽象、空洞,很难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1949年9月,国际学者联合会第五次大会规定了科学家的道德规范:(1)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2)要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3)要使科学的发展有益于全人类的利益;(4)要促进国际科学合作,维护世界和平。1999年6月的世界科学大会通过的主要文件《关于科学与科学知识应用的宣言》和《科学纲领——行动框架》则又提出了如下规范:科学家要做出承诺,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国际科技界要制定科学家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要促使制定与环境有关的科学道德准则;科学家要承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保证高标准的科学公正性及科学产物的质量;与社会分享知识,与公众交流,并教育年轻一代。

二、学术界共同底线缺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现了将科学知识造福于人类和将科学应用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两个主题,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然而,在今日的中国,造假、剽窃、舞弊等科学家违背职业道德、挑战科学界共同底线的学术不端事例层出不穷,致使国际通用的学术道德规范水准在我国不断下降,以至于缺失。2014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批评的社会信用缺失就包括学术不端。在一个国家,学术共同体自律的职业操守的缺失,严重到需要由一国总理点名批评,这是在世界民族之林也属罕见。学术底线下降甚至缺失的原因,无外乎以下4个原因。

1、科研队伍的异化

现代的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方。早期的科学家,都是一些衣食无忧的精神贵族,如牛顿、拉瓦锡之族,纯粹把探索大自然规律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自然少了几分功利。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研究逐渐变成了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科研也逐渐染上了几多铜臭之气、权力之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企业服务的科学家,很难抵御唯利是图市场价值规律的诱惑,为官员提供决策咨询的公共知识分子,也难脱睁眼说瞎话、粉饰太平的“叫兽”美名。

2、科研体制的弊端

抨击科研体制弊端的博文,在科学网多得已经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科研经费申报、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体制、人才工程门槛、研究生招生方式、学位授予标准、职称评定条件等等涉及科研活动各个环节的政策法规,都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科研体制的弊端,恶化了科研环境。按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观点,在恶劣的环境中是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科学家群体的。

3、生存压力的加大

与欧美国家不同,初入职场的中国学术人才,工资待遇极低。而在GDP大跃进、房地产突飞猛进、教育市场化的今天,普通科研人员的生活成本又极高。在合法收入仅能维持一个人简单再生产、难以过上体面生活的时候,按照“仓廪实而民知礼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巨大生存的压力下,科研申报的动机很大方面来自于灰色收入的回报,SCI论文的发表与巨额奖励不无联系,道德的底线屡屡被突破也就习以为常了。

4、人生信仰的缺失

科研队伍职业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术不端有过之而不及的原因,除了科研体制、生存压力之外,人生信仰的普遍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欧美国家,很多科学家是基督徒,不管是真心的信仰,还是只是名义上的信徒,基督教义在西方国家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恃强凌弱、利欲熏心的科学家,在西方社会是寸步难行的,更不用说扶摇直上、名利双收了。

三、共同底线缺失与学术不端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科学研究的主体无疑是科学家。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者是最能动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国外先进科学仪器不惜巨资大量引进,国外的最新科研成就通过学术交流源源不断地引入国内,然而,中国学者创造的巨大原创性基础理论、带来巨大生产力提高的科技成果却寥寥可数,科学家共同底线的缺失正是短板。设想一个资金雄厚、设备一流、生产工艺先进的现代化工厂,生产者却大多是毫无职业道德、做事没有底线、唯利是图的科研农民工,生产的商品必然是整体质量差强人意、假冒伪劣产品比例偏大,正品比例偏低。这样的队伍炮制的SCI论文即使世界第二、发明的专利世界第一,对于提升全人类利益、提高国民幸福度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制度由人来创制、由人来贯彻执行,人的素质跟不上,可以使任何设计初衷美好的改革的结局难免南柯一梦的结局,这种职业操守低下的学界队伍现状使很多改革处于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进退两难境地。SCI论文至上的评价体制副作用很大,但取消SCI的评价标准难免重蹈任人唯亲的结局;一刀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缺乏科学性,但将研究生录取的决定权交给科学家,又很难阻挡权二代、富二代混取高文凭的前进步伐。这方面改革的教训甚至比经验更丰富。

四、结束语

科研队伍异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横向比,由于科研体制的弊端、巨大的生存压力、信仰的缺失等特殊国情,现阶段我国学术不端的程度、广度、危害性在世界上都处于比较严重的水平。纵向比,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科研环境、生活压力与改革开刚前甚至民国时期相比,都呈恶化趋势,学术不端现象已经达到了历史高峰。我们在科学网上谈论已久的很多问题,根源都与这种学术底线的缺失有关。

环境不好,造成学术共同体底线缺失;环境的改变,又要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这是个数学上的N-P问题,短期内无解。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这个代价里面包括了学术不端。


上一篇: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举报学术不端行为
下一篇:细看美国大学评职称的原则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