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
通过自编问卷对68名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适应水平最低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和使用汉语”、“参加中国学者主持的研究项目”和“参加中国的文化课”;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年龄、出国经历等因素对其跨文化适应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据此, 讨论了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提出
跨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一般援引Redfield, Linton和Herskovits的观点:“由个体所组成,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 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①基于这一定义, 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对跨文化适应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Berry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和四种不同的适应策略;Piontkowski等人在Berry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跨文化适应扩展模型。而在实际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Ward的理论,他将跨文化适应区分为两个维度: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②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 指向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社会文化适应是旅居者适应当地社会、与当地社会成员的有效接触, 以测量旅居者在当地社会体验到的困难为依据, 现有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大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展开。③我国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综述、心理健康、文化融入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从质化角度提出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策略④ , 这些研究虽然能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但这些研究或是关注的问题过于微观, 缺乏对适应结构整体的把握,或者是经验型的, 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而且很少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适应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在物质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外, 留学生在华生活的适应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这种适应问题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调试和转变问题。然而, 现有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沿袭传统的思路, 将重心集中在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配置必要的学术支持力量, 而他们在华生活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问题却是目前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是盲区。因此, 在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和改革, 而跨文化适应问题将成为今后工作的侧重点。在这一背景和前提下, 研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管理对策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宁波二所本科高校的留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留学生主要来自墨西哥、韩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共发出问卷80 份, 收回问卷70份, 其中有效问卷68份, 被试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人口统计学变量涉及国籍、性别、汉语水平、受教育程度、来华目的、先前出国经历、年龄等8个问题。社会文化适应调查Ward曾编制“社会文化适应量表” (英文版), 该量表共29 个项目,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⑤ ,参照该量表英文版, 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从生活、学习、文化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编制“在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调查量表”。考虑到被试的特殊性, 量表中的每个项目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表示。该量表要求被试用自评方式评价跨文化适应者中国留学中遇到的社会文化困难, 采用5点量表记分, “ 1”表示没有任困难, “5”表示很困难。被试报告的困难水平越低, 表明其对东道国的文化环境适应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四个维度分别为生活、学习、文化和人际交往;其中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每个维度10个项目, 文化维度8个项目, 共38个项目;量表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66, 0.59, 0.55 和0.83;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三)数据分析
根据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评分, 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分析
根据被试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上的总得分除以总项目数, 作为衡量社会文化适应水平的指标, 结果显示, 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为中等水平, 其平均得分为2.47;进一步统计被试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将四个维度各项目得分相加除以题项数), 分别为2.6,2.5, 2.6和2.3, 表明留学生在社会文化社会适应的四个维度上也处于中等适应水平, 详见表2。结果还显示:在某些具体的项目上,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较低, 其中, 适应水平最低的前三个项目分别是“学习和使用汉语”、“参加中国学者主持的研究项目”和“参加中国的文化课” 。
(二)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比较
将被试的汉语水平分为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 探究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在总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F=2.78, P值为0.074 >0.05。进一步分析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四个维度上的适应状况, 结果显示: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人际交往适应上差异显著,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 初级和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人际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即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显著优于初级水平, 而中级和高级留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3。
(三)不同年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比较
将不同年龄段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留学生在总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上差异显著, P为0.011 <0.05, 表明年龄对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见表4)。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在社会适应四个维度上的得分, 发现在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上差异不显著, 而在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事后经验发现:年龄超过36岁的留学生的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均显著不如19 -25岁以及26 -35岁的留学生, 具体见表5和表6。
(四)不同出国经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比较
关于出国经历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出国经历的留学生在总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上存在差异显著, P为0.001 <0.05, 表明出国经历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有显著影响(具体见表7)。进一步分析不同出国经历的留学生在四个维度上得分, 结果发现:在学习、文化和人际交往适应上差异也显著,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先前的出国经历越多, 越有利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 但在生活适应上差异不显著。
此外, 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来华目的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及其四个维度的适应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 亦即, 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来华目的对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及其四个维度都没有显著影响。
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处于中等水平(M=2.47), 说明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总的来说并不严重;研究也发现:汉语水平、来华目的、年龄和出国经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 如汉语水平差、年龄超过36岁的留学生在人际适应和文化适应上分别存在一定问题, 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预先做好对这部分留学生的管理工作。虽然从调查结果来看, 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处于中等水平, 但并不能说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不存在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初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还比较“肤浅”, 没有深入, 因此也体验不到“文化休克”或是“文化冲击”等问题,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入, 这种跨文化适应问题可能会加深, 跨文化适应问题也会凸现。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68名留学生来中国时间最长的是13 -24个月, 其中有42.6% 的留学生在中国的时间只有1 -6个月;另一方面, 很多留学生一直生活在自己狭隘的小圈子里, 很少跟外界接触, 因此体验的社会文化困难相对较少, 而如何更深入地了解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及质性的访谈研究。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留学生汉语水平有待提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 58.8%的留学生处于初级水平, 22.1%处于中级, 只有19.1%的处于高级水平。语言上的困难在留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方面占很大的分量, 语言问题阻碍了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社会文化交际, 导致他们的消极知觉, 且语言困难影响留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留学生难以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从结果分析来看, 汉语水平显著影响了留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 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显著地低于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
2.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有限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不同造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留学生主动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研究表明, 留学生对东道国过高的期望将增加其跨文化适应的困难⑥ , 而通过对东道国社会文化的了解, 有助于留学生为将要面临的困难做好准备, 从而形成正确的期待, 减少其跨文化适应困难。
中国高校为了照顾到留学生的特殊性, 往往将他们与中国学生进行分开管理, 然而这样往往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隔离”, 不能融入我国主流文化的社会活动中;且中国人独特的“家人———熟人———陌生人”的交际风格, 使得很多中国人不愿将来华留学生纳入自己的交际圈之内, 也不愿主动对留学生表示友好, 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感受是中国学生对他们非常的冷淡;等等;这些都使留学生只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群体中进行交流,而缺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有效渠道。从调查结果来看, 留学生在适应当地的礼仪、参加中国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参加中国的文化课等活动上相对困难较大, 就与这些原因有关。
3.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负责留学生工作的主要是教师和留管工作人员, 这两支队伍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方面以及办居留证、管理成绩、档案等服务, 但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却没有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承担相应职责。虽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良好, 其社会文化适应为中等水平, 但这很可能是留学生不愿轻易表露自己在适应上存在困难。适应是一个过程, 必然伴随个体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等的改变而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波动, 如果能够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 则其跨文化适应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 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跨文化适应。在留学生工作越来越重视跨文化适应的今天, 完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跨文化的讲解与培训、观念的理解和沟通、环境的熟悉和习惯而逐步予以解决, 当然东道国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当地人民的热情关怀和行动, 势必有助于留学生适应及水平的提高。下面主要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1.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重点组织汉语水平较差的留学生进行语言培训。语言培训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 也可以组织当地学生和留学生建立联系, 进行一对一的语言交换学习, 也可以帮助介绍留学生到当地人家里, 实行“浸润式”语言学习, 还可以在留学生集中的社区开展联谊活动, 鼓励留学生用汉语和当地人交往。总之, 以不同的形式让留学生暴露在使用汉语的环境下, 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 这样他们才有不断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意愿与动机, 并且全面客观地去了解中国。
2.为留学生创设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途径
调查发现, 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程度很低, 特别是学术活动和大学生生活,有些留学生几乎不参加这些活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除了留学生自身不愿主动参与外, 还与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关。我国传统管理模式侧重于为来华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 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 但是这种特殊的关照却使留学生与中国大学学生隔离, 缺少相互之间了解和沟通的桥梁。鉴于此,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中外学生共同管理, 包括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生活, 留学生也可以选修中国学生的一些文化课程, 经常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联谊活动等;同时设立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相互交流的常设机制, 使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
3.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不仅是生活习惯、方式上的适应, 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适应过程, 在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时, 会出现孤独、焦虑、思乡等心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将不利于留学生顺利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在为留学生提供常规的服务的基础上专门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专门为留学生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师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可以为大多数适应困难较小的留学生提供团体辅导咨询, 对适应困难较大的留学生提供个案咨询等。